转载自笔者的知乎专栏,感谢国际围棋联盟委员澳大利亚Neville Smythe先生对此文的贡献。
LG杯决赛规则之争热度已经延续半个多月,2025年第一届韩国棋院运营委员会会议当地时间2月3日在首尔举行。在此次会议上,韩国棋院运营委员会针对在第29届LG杯世界围棋棋王战决赛中引发争议的“提子保管规定”等盘外规则做出变更决定,取消“累计犯规将直接判负”的相关规定。此前,韩国棋院方面的规定为:如果提子没有放在棋盒盖内,首次将判罚两目,再犯将直接判负。
韩国棋院方面将把这一决定迅速告知中国围棋协会并进行协商,以确保即将到来的“农心辛拉面杯世界围棋最强战”等世界大赛的顺利举行。此外,韩国棋院还将积极与中国、日本等国家协商,共同制定能够在未来世界大赛中通行的相关规则。
如果是足坛出现了这种情况,FIFA会有所作为,那么围棋界有没有"我们的fifa"呢,有!那就是国际围棋联盟。以下简称IGF。韩国棋院的规则调整仅是战术性妥协,唯有IGF承担起“规则制定者”而非“和事佬”的角色,围棋才能真正迈向全球化。广大棋迷需清醒认识到:规则统一不是东亚三国的“家务事”,而是全球棋迷的共同利益。
国际围棋联盟必须有所作为。
国际围棋联盟除了举办了将近半个世纪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,同时致力于围棋推广和普及。其中围棋进奥运已经在国际围棋联盟的努力下走过了前两步:进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,进入洲际运动会,而最后一步规则统一还遥遥无期。规则是围棋进入奥运的关键,也是横旦在围棋人面前的一堵墙。此次是否是机遇呢?
1975年开始,日本棋院和日本航空开始全球寻找围棋组织,希望举办一个世界性的围棋赛事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围棋组织。上图是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的场景,可以看出,是非常重视的每盘棋都是超一流为选手复盘,为赵治勋翻译的是围棋世界海外版的编辑澳大利亚人John Power,两个选手左边阿基鲁尔,右边是澳大利亚围棋协会创会元老Neville。我们翻看世界围棋史,发现绝大多数海外围棋协会都是1975年到1982年期间,跟随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创建的,这也是国际围棋联盟的前身。
1982年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,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参赛国也是国际围棋联盟参与国的前身。
英国围棋协会商议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的参赛事宜。
1982年新西兰,新加坡加入了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,同年国际围棋联盟成立。
那么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国际围棋联盟(IGF)的历史、成就与公信力之困
一、IGF的历史与阶段性成就
1. 成立背景与早期贡献
国际围棋联盟(IGF)成立于1982年,由中日韩三国棋院牵头创立,旨在协调规则冲突、推动围棋国际化。如今由中国围棋界轮值,主席由常昊担任,其历史贡献里程碑包括:
1984年首届应氏杯:首个由IGF认证的世界围棋锦标赛,台湾企业家应昌期赞助,奠定职业围棋国际化的基础;
1988年富士通杯:日本富士通公司冠名,成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围棋赛事;
2005年加入GAISF:IGF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接纳为观察员,标志着围棋被国际体育界初步认可。这是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重要一步。
2. 推动围棋进入综合运动会 (也是围棋申奥重要一步)
2010年广州亚运会:IGF推动围棋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项目,中韩选手包揽奖牌,提升围棋在亚洲的公众认知;
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:围棋再次入选,增设混双项目,吸引更多女性选手参与。
3. 全球化推广与文化破圈
“围棋大使”计划:IGF派遣职业棋手(如李昌镐、常昊)赴欧美、非洲开展教学,推动围棋俱乐部在30余国落地;
在线平台建设:2015年推出“IGF Go Server”,支持多语言对弈和AI分析,日均活跃用户超10万;
青少年赛事体系:创办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,挖掘非东亚地区新星(如曾经的美国棋手本杰明·本森)。
二、IGF的公信力危机:成就与局限并存
1. 公信力基础:有限的国际认可
规则协调尝试:2019年发布《IGF通用规则1.0》,尝试折中中日韩规则(如贴目6.5目),但仅在小众赛事(如欧洲围棋大会)中应用;
文化符号输出:通过纪录片《AlphaGo》等媒介,将围棋与AI结合,塑造“人类智慧象征”的全球形象。
2. 公信力短板:结构性缺陷暴露
规则分裂未解:中日韩核心规则(数子法、比目法、罚目条款)仍各行其是,IGF未能实质性统一标准;
争议解决无能:在LG杯、三星杯等重大争议中,IGF仅表态“呼吁对话”,无强制仲裁权,被批“纸上联盟”;
资源分配失衡:90%预算用于东亚赛事,欧美、非洲推广依赖民间赞助,导致“围棋全球化”沦为口号。
3. 典型案例:LG杯争议的警示
韩国棋院单边修改规则并强硬执行,IGF全程未介入,凸显其权威缺失。中国围棋协会申请重赛时,IGF仅回应“尊重主办国裁决”,进一步损害其公信力。
三、IGF的必行之举:从“协调者”到“规则制定者”
1. 重构规则体系
历史经验借鉴:参考国际象棋联合会(FIDE)整合苏联与西方规则的经验。
以中国数子法为基准,吸纳日韩技术性条款(如韩国计时器标准);
强制推行《IGF规则2.0》:明确提子放置、罚目阈值、申诉流程等细节,要求所有国际赛事采用,否则取消IGF认证。
2. 建立独立监管机制
全球裁判委员会:由中日韩、欧美、非洲代表组成,对争议判罚拥有终审权;
技术判罚标准:与科研机构,科技巨头合作开发AI裁判系统,实时监控违规行为(如提子误放、超时),数据公开可追溯。
3. 重塑组织权威
商业化突围:吸引跨国企业赞助;
入奥战略:联合国际奥委会(IOC),将围棋纳入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表演项目,以奥运标准倒逼规则统一。
IGF曾用40年时间将围棋从“东亚秘技”推向世界,却在规则统一的关键战役中屡屡失语。此次LG杯争议,既是其公信力的低谷,亦是绝地求生的契机。
若IGF继续沉溺于“协调者”的舒适区,围棋将永远困于三国博弈;若其敢于打破旧秩序,成为真正的“规则制定者”,围棋方能涅槃为世界智力运动的标杆。
棋迷当清醒,IGF的成败,关乎围棋存续的全球合法性。我们期待一个敢为天下先的IGF,而非历史的旁观者。
若想终结规则分裂的乱局,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:国际围棋联盟(IGF)的存在,是围棋走向世界的唯一希望。这一组织本应扮演类似国际足联(FIFA)的角色,却在LG杯争议中全程“隐身”,暴露了其结构性缺陷。IGF若想真正履行使命,必须立即行动,在以下三方面展现担当:
规则统一:从“协调者”到“制定者”
IGF自1982年成立以来,始终未能制定具有强制力的《国际围棋竞赛通用规则》。中日韩规则分裂(如中国数子法、韩国罚目条款、日本比目法)长期存在,导致选手被迫适应“东道国规则”,损害竞技公平。此次LG杯争议的本质,正是IGF规则缺位的恶果。
赛事监管:独立仲裁权缺失
FIFA可通过独立司法机构(如仲裁庭)推翻争议判罚,而IGF对东道国规则毫无约束力。韩国棋院单边推行新规、中国围棋协会申请重赛无果,均因IGF缺乏权威仲裁机制。
技术升级:AI判罚系统滞后
足球已普及VAR(视频助理裁判)技术,而围棋仍依赖人工判罚。若IGF能联合科技企业(如腾讯绝艺)开发AI裁判系统,实时监控提子、劫争等操作,争议本可避免。
韩国棋院近日宣布取消“累计犯规直接判负”,改为“每次罚2目”,看似让步,实则仍是单边规则的延续。这一调整暴露两大问题:
规则解释权垄断:韩国保留了对“提子保管”细节的最终解释权,罚目标准仍由其单方决定; IGF协调无能:争议爆发后,IGF未主动介入,反而由中韩双边协商,凸显其国际权威的虚无。
未来三个月,IGF必须抓住机会推动以下改革:
1. 紧急出台IGF竞赛规则2.0
以中国数子法为框架,吸收日韩规则合理条款(如韩国计时严谨性、日本禁着点判定);
明确争议条款(如提子放置、罚目标准),设立“技术性容错缓冲期”(如允许3秒内纠正)。
2. 启动AI判罚系统试点
农心杯、应氏杯等赛事中引入AI实时监控,减少人为判罚争议; 公开判罚数据,建立透明化申诉流程。
与FIFA对比:IGF的局限与破局之路
《足球竞赛规则》全球统一,VAR等技术辅助判罚,争议可控。围棋规则分裂严重,东道国任意解释条款,人工判罚主观性强。
组织权力:Fifa可禁赛违规足协、剥夺世界杯主办权,执行力无国界。依赖中日韩妥协,对东道国无约束力(如LG杯判罚争议中全程沉默)。
商业化能力:Fifa年收入超50亿美元,世界杯转播权、赞助商体系成熟。
围棋预算极少,依赖三国资助,无力承担技术升级成本。
国际围棋联盟的破局关键
短期:以LG杯争议为契机,联合中日韩发布《规则统一联合声明》,强制三国赛事采用IGF规则;
中期:吸引国际赞助,提升商业化能力,摆脱对东亚资金的依赖; (难度极大)
长期:推动围棋入奥,借助奥运会影响力倒逼规则统一(如柔道、跆拳道模式)。 规则统一是最大的障碍。
呼吁IGF立即行动——若继续沉默,围棋将困于“区域游戏”的桎梏;若敢于改革,或可开启“世界智力运动”的新纪元。历史正在凝视,IGF必须给出答案。